最新公告 主持人 成員 指導碩士論文 期刊論文 研討會論文 專書 國科會計畫 其他計畫 週訊文章 專利

運動生理週訊運動生理週訊電子報
Online ISSN : 1814-7712
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請勿轉載或節錄

主題:一騎跑是路跑時的間歇訓練
發言 : scwang 時間 : 20/06/01(17:26:20) From : 140.123.226.247
運動生理週訊(第412期)

一騎跑是路跑時的間歇訓練(June 1, 2020)

王順正、林玉瓊、吳晨聖、路召薇、吳世傑

  運動生理學網站的跑步訓練線上程式中,有一個「一騎跑成績預測、訓練處方」程式,是在路跑環境下進行間歇訓練的方法。由於路跑時沒有如標準田徑場地跑道每圈400公尺的距離標示,不同實力的跑者進行間歇訓練時,也有實力好的跑者跑步速度較快、休息時間較短的問題,要一起進行間歇訓練,總是會有部分人強度過高、另一部份人強度不足的問題。「一騎跑」的方法,則可以解決路跑間歇訓練的問題。

  實際進行「一騎跑」時,需要三人一起 (騎) 跑,其中一人騎腳踏車當做休息時間。跑者在另外兩位輪流騎腳踏車後,才輪到這位跑者再度騎車,因此原則上跑步時間是騎車時間的兩倍。一般來說,跑者進行間歇訓練的強度,是以跑者最大攝氧量速度 (vVO2max) 來進行訓練,能力好的跑者間歇訓練時的速度比較快;兩次跑步訓練間休息時間的多寡,則大部份都是在1-4分鐘之間,能力好的跑者休息時間往往只需要1-2分鐘。以5000公尺跑步成績為18分鐘 (10000公尺跑步成績為38分鐘) 的跑者為例,600公尺、800公尺、1000公尺、1200公尺間歇訓練的跑步時間,分別為2分4秒、2分45秒、3分27秒、4分8秒,預定一騎跑時的休息時間則分別是1分2秒、1分22秒、1分43秒、2分4秒。

  不同能力跑者「一騎跑」間歇訓練配速與休息時間如下表所示。間歇訓練的跑步時間、休息時間都受到跑步距離的顯著影響。跑步訓練者可以依據跑步的能力、選定訓練距離,並且對照出跑步時間與休息時間。間歇訓練的趟次則依據跑步距離來確認,原則上可以持續進行到總距離接近5公里即可,逐步的增加訓練趟次到總距離接近10公里,也是跑步能力是否進步的判定依據。

不同能力跑者一騎跑間歇訓練配速與休息時間資料表
五千公尺
跑步成績
600公尺間歇
(8-16趟)
800公尺間歇
(6-12趟)
1000公尺間歇
(5-10趟)
1200公尺間歇
(4-8趟)
18分2 分 4 秒
(休息1 分 2 秒 )
2 分 45 秒
(休息1 分 22 秒 )
3 分 27 秒
(休息1 分 43 秒 )
4 分 8 秒
(休息2 分 4 秒 )
20分2 分 16 秒
(休息1 分 8 秒 )
3 分 1 秒
(休息1 分 30 秒 )
3 分 47 秒
(休息1 分 53 秒 )
4 分 32 秒
(休息2 分 16 秒 )
22分2 分 33 秒
(休息1 分 16 秒 )
3 分 24 秒
(休息1 分 42 秒 )
4 分 15 秒
(休息2 分 7 秒 )
5 分 6 秒
(休息2 分 33 秒 )
24分2 分 47 秒
(休息1 分 23 秒 )
3 分 43 秒
(休息1 分 51 秒 )
4 分 39 秒
(休息2 分 19 秒 )
5 分 35 秒
(休息2 分 47 秒 )
26分2 分 59 秒
(休息1 分 29 秒 )
3 分 59 秒
(休息1 分 59 秒 )
4 分 59 秒
(休息2 分 29 秒 )
5 分 59 秒
(休息2 分 59 秒 )
28分3 分 13 秒
(休息1 分 36 秒 )
4 分 18 秒
(休息2 分 9 秒 )
5 分 22 秒
(休息2 分 41 秒 )
6 分 27 秒
(休息3 分 13 秒 )


  實際進行「一騎跑」間歇訓練時,如果三位跑者的跑步能力有所差距,可以以跑步時間為間歇訓練的標準,相同跑步時間下,能力好的跑者跑的距離比較長,能力差的跑者跑的距離比較短,但是並不會影響「一騎跑」間歇訓練的進行,達到不同能力跑者「一騎跑」、一起訓練的效果。當跑步訓練的路線有坡度存在時,仍然可以透過跑步時間的控制,進行合適的間歇訓練,但是如果坡度太大造成騎車時的努力程度過高時,「一騎跑」的騎車就不是休息時間了,有必要避免在坡度太大的路跑路線訓練。其他比較要注意的地方,大概是腳踏車與跑者之間要保持安全距離即可。

  在路跑時,透過2跑+1騎的「一騎跑」方式,進行跑步間歇訓練,是一個在田徑場以外進行間歇訓練的有效方法,值得跑步訓練者參考與應用。不同能力的跑者也可以透過跑步時間的控制,一起進行「一騎跑」間歇訓練。原則上,「一騎跑」的總跑步距離以5公里為目標,隨著跑步能力的提昇,逐漸增加訓練的總跑步距離。歡迎大家在訓練之後提供訓練效果的回饋意見,讓「一騎跑」的路跑間歇訓練方式,可以更完善、更有訓練效率。



做個有智慧的跑者(2020) 心肺適能訓練的理論與實務(2008) 健康運動的方法與保健(2002) 運動生理學問答集(2002) 運動與健康(1998) 運動技術分析-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方法(1996,2005)
運動生理學網站